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衰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而人的身体也是比较柔弱的,也是大家比较困扰的,引起心衰的原因也是很多的,我们来了解下心衰患者常用检验项目?
1.X线检查左心衰竭时X线检查可发现左室或左房扩大。可出现肺淤血、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等肺静脉压增高的改变慢性左心衰竭时,可见肺叶间胸膜增厚,或有少量胸腔积液右心衰竭继发于左心衰竭者,X线检查显示心脏向两侧扩大。单纯右心衰竭者,可见右房及右室扩大,肺野清晰此外,上腔静脉阴影增宽,可伴有两侧或单侧胸腔积液由慢性肺心病引起的右心衰竭,有肺气肿、肺纹理粗乱及支气管感染征象。
2.血循环时间测定左心衰竭患者臂至舌循环时间延长,多在20~30s(正常值为9~16s)右心衰竭患者其臂至肺时间延长,可达8s以上(正常4~8s);同时有左心衰竭者,臂至舌时间亦可明显延长;而单纯右心衰竭者,臂至舌循环时间应在正常范围。
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房、心室肥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基础心脏病变。心电图上V1导联P波终末向量(PTF-V1)是反映左心功能减退的良好指标。研究表明,PTF-V1与肺动脉楔压有一定关系,可间接反映左房及左心室的负荷及功能状态在无二尖瓣狭窄时,若PTF-V1小于-0.03mm/s,提示早期左心衰竭的存在。
4.心功能检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心功能检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既往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泵功能衰竭,近来还用于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伴发的心衰。尤其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地用于各种心脏病变在心力衰竭诊治、监护中具有重要价值。
右心衰竭时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肝脏、胃肠道和下肢。右心衰竭导致右心泵血功能下降,血液回流受阻,进而引起静脉系统淤血。 1、肝脏淤血:右心衰竭时,血液回流受阻,肝脏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肝窦扩张和肝细胞受损。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等症状。日常护理中需避免高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鸡胸肉等。 2、胃肠道淤血:右心衰竭导致胃肠道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症状。饮食上建议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下肢淤血:右心衰竭时,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下肢水肿。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沉重感、皮肤发亮、静脉曲张等症状。日常护理中可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4、肾脏淤血:右心衰竭可能影响肾脏血流,导致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尿量减少、夜尿增多等症状。饮食上需控制盐分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加重水肿。 5、脾脏淤血:右心衰竭时,脾脏静脉回流受阻,可能导致脾脏肿大。患者可能出现左上腹不适、脾功能亢进等症状。日常护理中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脾脏破裂。 右心衰竭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上应低盐低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如鱼类、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运动方面,可选择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体重、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左心衰咳粉红色泡沫痰可通过吸氧、利尿、扩血管等方式治疗。急性左心衰通常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原因引起。 1、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患者因肺淤血导致肺泡内液体渗出,形成粉红色泡沫痰。治疗需立即吸氧,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减轻肺水肿。 2、呼吸困难:肺淤血导致肺顺应性下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可通过半卧位休息,减少回心血量,同时使用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扩张血管。 3、端坐呼吸:患者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常需端坐呼吸。护理时应保持患者半卧位,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心率加快:心衰患者因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代偿性心率加快。治疗需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25mg口服,控制心率,减轻心脏负担。 5、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夜间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护理时应抬高床头,限制液体摄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急性左心衰患者需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g以下,避免加重心脏负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增强心肺功能。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心电图,监测心功能变化。
糖尿病伴有心衰可通过控制血糖、改善心功能、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糖尿病伴有心衰通常由长期高血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和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调节和药物治疗维持血糖稳定。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和豆类,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运动方面,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药物治疗可选择二甲双胍片500mg,每日两次、格列美脲片1mg,每日一次或胰岛素注射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剂量。 2、改善心功能:心衰患者需通过限制钠盐摄入、控制液体量和适当运动改善心脏功能。建议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2克,避免高盐食物如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液体摄入量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通常每日不超过1.5-2升。运动可选择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或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 3、药物治疗:糖尿病伴有心衰患者需根据病情使用降糖药物和心衰药物。降糖药物可选择二甲双胍片500mg,每日两次、格列美脲片1mg,每日一次或胰岛素注射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剂量。心衰药物可选择利尿剂如呋塞米片20mg,每日一次、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片25mg,每日两次或ACE抑制剂如依那普利片5mg,每日一次。 4、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饮食方面,选择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心理方面,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5、定期监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和心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每月进行一次血糖监测,每周进行一次血压监测。心功能监测可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进行,具体频率根据医生建议调整。 糖尿病伴有心衰患者需注意饮食、运动和护理的综合管理。饮食方面,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运动方面,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剧烈运动。护理方面,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和心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心衰可通过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温阳利水等方式改善症状。心衰多由气阴两虚、血瘀水停、阳气不足等原因引起。 1、益气养阴:心衰患者常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这与气阴两虚密切相关。中医通过使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药物,益气养阴,改善心功能。这类药物可煎汤服用,每日一剂,连续服用两周。 2、活血化瘀:血瘀是心衰的重要病理因素,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舌质紫暗等症状。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心肌供血,减轻症状。这些药物可制成丸剂或胶囊,每日三次,每次3-5克。 3、温阳利水:心衰晚期常伴有阳虚水泛,表现为下肢水肿、畏寒肢冷等症状。附子、桂枝、茯苓等温阳利水药物可改善水液代谢,减轻水肿。这类药物可煎汤服用,每日一剂,连续服用一个月。 4、调理脾胃:心衰患者常伴有脾胃虚弱,影响药物吸收和营养摄入。党参、白术、陈皮等健脾和胃药物可改善消化功能,增强体质。这些药物可制成散剂,每日两次,每次3克。 5、心理调适:心衰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中医通过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调节情志,改善心理状态。每周进行2-3次针灸或推拿治疗,持续一个月。 心衰患者在中医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心衰可通过地高辛、依那普利、螺内酯等药物治疗。心衰通常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地高辛:地高辛是一种强心苷类药物,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尤其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口服剂量通常为每日0.125-0.25毫克,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2、依那普利: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扩张血管,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适用于高血压或糖尿病引起的心衰患者。口服剂量通常为每日5-20毫克,分两次服用。 3、螺内酯:螺内酯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能够减少水钠潴留,降低心脏负荷,延缓心衰进展。适用于中重度心衰患者。口服剂量通常为每日25-50毫克,需监测血钾水平。 4、美托洛尔:美托洛尔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尤其伴有高血压或冠心病者。口服剂量通常为每日25-100毫克,分两次服用。 5、呋塞米: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够快速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心衰症状。适用于急性心衰或伴有水肿的患者。口服剂量通常为每日20-80毫克,需根据水肿程度调整。 心衰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定期监测体重、血压、心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病情加重。
右心衰和左心衰是心力衰竭的两种主要类型,区别在于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右心衰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左心衰则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右心衰可能与肺动脉高压、慢性肺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症状。左心衰可能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右心衰的治疗以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为主,如呋塞米片20mg每日一次、硝酸甘油片0.5mg舌下含服。左心衰的治疗以强心剂和利尿剂为主,如地高辛片0.25mg每日一次、呋塞米片40mg每日一次。右心衰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g;左心衰患者需控制液体摄入,每日不超过1500ml。右心衰患者可进行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30分钟;左心衰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以休息为主。右心衰患者需定期监测体重,每周增加超过2kg需就医;左心衰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异常时需及时就医。右心衰和左心衰的护理均需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焦虑和抑郁情绪。饮食上,右心衰患者可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橙子;左心衰患者可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运动方面,右心衰患者可进行轻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左心衰患者可进行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定期复查和遵医嘱用药是两种心衰患者共同需注意的事项。
严重心衰的生存期因人而异,通常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心理支持以及必要时的手术干预,可以改善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1、药物治疗:严重心衰患者常需长期服用药物以控制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mg每日一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5-10mg每日一次以及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25-50mg每日两次。这些药物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 2、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2g,并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3、定期监测:患者需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心功能变化。同时,关注体重、尿量等日常指标,及时发现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的情况。 4、心理支持:严重心衰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疏导、家庭支持以及参加心衰患者互助小组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5、手术干预: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心脏移植手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植入特殊起搏器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心脏移植则是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最终治疗选择。 严重心衰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饮食上应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适量运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定期监测体重、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
心衰患者出现气阴两虚可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节、针灸治疗、运动康复、心理疏导等方式治疗。气阴两虚通常由长期心衰耗气伤阴、过度劳累、饮食不当、情绪波动、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中药调理:气阴两虚患者可使用生脉饮、六味地黄丸、参麦注射液等中药进行调理。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六味地黄丸可滋阴补肾,改善阴虚症状;参麦注射液适用于气阴两虚的急性期治疗。 2、饮食调节:患者应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山药等。银耳莲子羹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百合山药粥可益气养阴,莲子红枣汤有助于补气养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 3、针灸治疗:针灸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阴两虚。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关元等。足三里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三阴交可滋阴养血,太溪有助于补肾益气,关元可调理全身气血。 4、运动康复: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气阴两虚症状。建议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太极拳可调和气血,八段锦有助于强身健体,散步可促进血液循环。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过度劳累。 5、心理疏导:气阴两虚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可通过冥想、深呼吸、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压力。冥想有助于放松身心,深呼吸可调节呼吸节奏,音乐疗法可改善情绪波动。 心衰患者出现气阴两虚时,需注意饮食调理,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山药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有助于改善症状。心理疏导可通过冥想、深呼吸、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压力。中药调理可选择生脉饮、六味地黄丸、参麦注射液等,针灸治疗可刺激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关元等穴位。综合调理有助于改善气阴两虚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心衰分级标准主要有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和ACC/AHA心衰分期两种体系。纽约心功能分级依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I级、II级、III级、IV级;ACC/AHA分期则从疾病进展角度分为A期、B期、C期、D期。 1、纽约心功能分级 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根据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划分。I级指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II级指轻度活动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但一般活动会出现疲乏或心悸。III级指明显活动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低于一般活动即可诱发不适。IV级指任何活动都会引发症状,甚至静息状态下也存在呼吸困难或乏力。 2、ACC/AHA心衰分期 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衰分期侧重疾病发展进程。A期指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但无心脏结构改变。B期已出现左室肥厚等结构异常但无心衰症状。C期表现为当前或既往存在气促、水肿等典型心衰症状。D期为难治性心衰,需要持续静脉用药或机械循环支持等特殊干预。 3、分级临床意义 纽约分级侧重症状评估,常用于指导当前治疗强度调整。ACC/AHA分期则更关注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A期患者需控制危险因素,B期需延缓心室重构。两种体系可互补使用,例如C期患者同时标注纽约III级,能更全面反映病情。 4、分级检查方法 分级评估需结合多项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能测定射血分数和心室大小,血液检查包括BNP等生物标志物。6分钟步行试验可客观量化运动耐量,这些数据共同构成分级依据。 5、分级治疗差异 不同分级对应不同治疗策略。I-II级以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为主,III级需加用醛固酮拮抗剂,IV级可能需正性肌力药物。A期侧重降压降脂,B期使用ACE抑制剂,C期联合多种药物,D期考虑心脏移植等终极治疗。 心衰患者应定期复查心功能分级,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剂量。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变化,避免过度劳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加重时,提示可能分级进展,须及时就医评估。稳定期患者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竞技性体育活动。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通常为数月至数年,具体生存期受基础心脏疾病、治疗及时性、并发症控制等因素影响。 急性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急剧恶化的危重状态,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及时就医并接受强心药物、利尿剂等静脉治疗能快速缓解症状,部分患者经积极干预后心脏功能可部分恢复。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需紧急电复律或机械循环支持,这类危重病例生存期可能缩短至数周。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提示预后不良。 高龄、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或慢性肾病基础会降低生存预期。未规律服药或反复出现肺水肿的患者五年生存率明显下降。终末期患者可能出现顽固性水肿、肝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此时需考虑姑息治疗。心脏移植或左心室辅助装置适用于特定年轻患者,可延长生存期至十年以上。 急性心衰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变化,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或下肢水肿需立即复诊。长期规范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延缓疾病进展,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应避免剧烈活动诱发急性发作。家属需学习急救措施并定期陪同患者进行心脏超声等随访检查。